机电新闻
民族画报》官网报道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

民大新闻网讯  11月20日,《民族画报》官网以《静水流深 智者无言——记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为题,报道了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的典型人物事迹。


附:11月20日《民族画报》官网链接


静水流深 智者无言

——记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


李舒婷


机器人工程专业成立大会成功举行、“大连市装备智能检测与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组建、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对于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而言,2019年的秋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收获季。


“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是对我多年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更多的还是鞭策与鼓励。教学是无止境的,踏踏实实地站稳三尺讲台,认认真真地培育各族学子,希望能真正为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业人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张汝波说。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尽心尽力上好每门课、教会每一名学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987年,张汝波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站上了三尺讲台。2012年,张汝波来到大连民族大学任教。32年间,每一节课他都会花心血精心准备,使得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为了讲好这门课,张汝波精心选择适合民族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坚持“每课必备、每课必新”,还不断收集相关文献,及时更新已有的教学资料,力求反映学科最新研究动态。


“张老师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他能用独特的方法把复杂难懂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积累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对我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当某些知识点我们听不太明白时,他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直到我们完全听懂为止。”他的学生说。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尽心尽力上好每门课、教会每一名学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张汝波说。在授课方式上,张汝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内容在“线上”提出疑问,老师通过“线下”交流及时解答,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模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让团队集中发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提高,这样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才有力量、有希望”


2015年,张汝波接过了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的重担。上任以来,他始终在思考如何积极推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


他积极倡导全面实行导师制,每位专业教师指导一定数量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他和同事们多次研讨,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方案,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时面对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将学生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等几大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


“立足学校办学宗旨和学院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知道社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老师就必须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去看、去体验。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张汝波说。


2019年暑假,张汝波组织青年教师到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学习,针对机器人专业建设模式等带回了第一手前沿需求信息。从个人发展到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张汝波着眼的,不仅仅体现了一个“名师”的品质,更体现了一位“明师”的胸怀。


“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厚,这是为师者的资本。有实践能力,教学内容‘接地气’,不与社会发展脱钩,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这是我们老师‘立地’的本事。要让团队集中发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提高,这样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才有力量、有希望。”张汝波说。


来大连民族大学之初,张汝波有三个心愿:一是创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二是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加快转型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三是为学校学科发展作出贡献,真正体现出机电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三个心愿目前完成了两个,对另一个心愿,我们正在努力着。”张汝波说。


从青年助教到二级教授,岁月不居,青春不再,32年弹指一挥间。一路走来,满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呕心沥血,成就了无数学子的梦想;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甘为人梯,成就了张汝波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