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新闻

【民族画报】大连民族大学 :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每年秋天,都会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来到大连民族大学,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篇章。在这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在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各族师生加强民族团结,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实写照。”这是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阿依丁·米拉提的切身感受。

 

作为学校工作的鲜明主线,近年来,学校党委强化统筹部署和顶层设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喊出来”,又务实“落下去”,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

 



大连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夯实教育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这是每一名中华儿女镌刻在骨子里的人格基因。”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一新生高新茹说,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深入浅出的讲话让她印象深刻。

 

新生入学第一课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始,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提升广大新生维护促进民族团结使命意识的常态。初秋时节,学校师生前往北京,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古籍在这里交相辉映,大家近距离地观摩了文物古籍珍品,聆听了有声有色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计算机学院学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深刻了解

中华民族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历史形成。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八个字很重要,我们的展览就是在诠释这个事情。”在教师节大会上,设计学院院长范一峰代表服务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设计团队,分享了团队用设计语言让文物“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娓娓道来”,深入人心的故事,给全体教职员工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在学校勤德楼B402教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体机投出的影像:抄起铁锹植树、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下渠挖冰打土坝……跟随青年习近平的脚步对下乡的场景进行360度沉浸式体验。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丽曼利用新华网的VR模式设计的新型课堂。接轨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当下的接收特点和思维方式更新思路,做体验感、情景感较强的课题设计,是学校“大思政课”的教学特点之一。

 

党委副书记、校长丁克毅说:“学校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尤其是着重纳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中,在课堂主阵地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教育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迪丽阿拉姆·努尔麦麦提来说,这段时间地早出晚归已经成了常态。她和课题组成员从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查找资料、反复研讨、动手实践,复原了古代以水为动力的谷物加工工具——连机水碓的模型。指南车、龙骨水车、立轴式风车……一件件古代机械复原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是学校“中国古代机械发明模型复原专项活动”中,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手工制作打磨出的复原模型。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龚涛说:“如何立足工科学院特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深入做扎实,用专业语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一直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这次的专项活动是古代发明与现代技术相碰撞的过程,是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

 



学校党委书记赵铸(右二)每年新学期开学时,都会深入宿舍看望新生及家长,与新生互加微信。(杨琨 摄影)

 

与迪丽阿拉姆一样早出晚归的,还有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张世雄。每个周末,总能看见他和几个同学围坐在教室里。作为“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的成员,他拿着自己的笔记,将所学所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同学,小组成员的成绩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动之一,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4届。“师生共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各民族学子看大连”“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竞赛”等26项精品活动让全校近6万名各族师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认同。

 



学校各族学子用青春、自律和奋斗兑现“学在民大”的承诺,

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新方式方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说起这些建筑,建筑学院教师武志东的眼睛闪闪发光。10余年来,武志东多次深入贵州、海南等地,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绘、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武志东说:“通过实地测绘各民族传统建筑,讲解传统建筑史,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阮成江(中)现场指导学生

参与防风治沙工作。

 

大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生物工程等学科优势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阮成江在带领团队师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9年里,始终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工作,让更多地区因大连民族大学的帮扶开出“致富花”。在贵州铜仁,大连民族大学师生开展油茶科技攻关,助推当地油茶产业发展,直接带动2.5万人精准脱贫;在巴林右旗,他们协助当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实现连续3年增收;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他们对76处民宅及生活环境进行改造设计,让特色村寨既留得住“形”、又守得住“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学校党委书记赵铸说:“我们将在国家民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一如既往地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职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大连民族大学培养了一代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优秀青年。

 

(图片除署名外由大连民族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