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将于2018年11月下旬召开中共大连民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此次会议是我校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学校“三个突出”发展战略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学校新局面的重要意义。日前,党委宣传部按照《中共大连民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宣传工作方案》要求,通过党代会专题网站、校园网、《大连民族大学报》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宣传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发展成就,切实把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学校党代会精神上来,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代会胜利召开。
三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在学科、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学院大力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规范的支部工作,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学院党总支认真执行学校党委《关于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培育党员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使每个支部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经常性提醒和批评等制度,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效性。学院党总支在2016年学校“一先两优”评选中获得“先进党支部”,自动化系党支部获得“先进教工党支部”,机械系学生党支部获得2015年“大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二级党建品牌”。
学院领导班子坚持讲学习、讲团结、讲服务、讲奉献、讲廉洁,倡导工作分工不分家,率先垂范,办事公开,工作透明,有力增强了教师对学院领导班子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教师中崇尚师德蔚然成风,学生爱党爱国意识不断深化,营造了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氛围。学院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干事创业氛围越来越浓,高质量发展的士气越来越高。
学院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加大科技帮扶作为重点,把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中,让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贡献、长才干。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党总支还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作为重点。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以“党员形象工程”为制度保障,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培养和规范。学院机械系学生党支部的“志愿服务在基层,民族团结印心间”党日活动自2013年起至今已持续5年时间,参与的少数民族党员达50人次,2017年荣获全省高校“主题示范党日”活动二等奖。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基于机电学院的实际情况,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科研平台、打造学科团队。设立先进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智能感知与传感器技术、汽车动力控制及自主驾驶技术、复杂装备监测与诊断技术4个学科方向;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主干,建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二级学科,支撑学校工程学学科群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国家战略,加快转型发展。一是结合学院获批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主动布局机器人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高质量内涵发展;二是依托双D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实现对传统机械类专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以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为契机,对于自动化专业按照专业认证制度的规范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依托“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积极组织人员整合材料,申报并获批大连市智能制造信息与控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学院教师工程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提供了学术平台。2017年5月,受国家民委的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专家听取了工作报告,实地考察了实验室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情况。在实验室建设、研究水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在提高科研水平方面,以“巩固特色、培育新方向”和“突出服务国家战略”为科研发展目标。依托学院智能感知、汽车工程、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传统优势,紧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近三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学院力抓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积极开拓与民族地区的合作,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寻找为民族地区服务新的支撑点,为国家“十三五”战略服务。通过邀请专利公司的专业人员讲解,解决教师申报专利过程中的困惑,为教师撰写专利和专利申报提供明确的思路。2017年共申报发明专利28项,获批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授权1项;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I区和II区论文8篇。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教学和人才质量
近几年来,我院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实践环节实物化制作,举办各种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竞赛等。在上述措施中,效果最好的“做中学、赛中学”模式就是“民族之魂”赛车队。我校“民族之魂”赛车队创立于2010年11月,2012年获得过全国总成绩第五、高速避障第三的好成绩,2017年获得全国“最具影响力车队”称号。八年来共培养专业人才1300余人,横跨5大学科17个专业,现车队成员由来自28个不同民族的本科生构成,已成为我校多民族融合、多学院融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典型。车队学生获得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共243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47项,毕业后大多就职于车企及相关领域,就业质量较高。
从2016年8月开始,学院机械类三个专业在双D港工程教育学院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导师制、项目牵动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措施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2015级学生经过一年驻区学习,顺利返回开发区校区,16级学生也已入住实验区开展“2+2”培养。机电工程学院与工程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首批机械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成果展,102个项目参加了展示,并通过教师、学生投票评选出“十佳优秀学习成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实物产品”“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促进了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自信心和获得感。学校对实验区全体师生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不懈努力和探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院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2015年,学院获批了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项目1项。三年来,共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两学一做” “一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指导,加强党团工作,紧抓思想政治引领。以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风建设实效。
以“北极星”大学生成长导航计划为平台,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模式。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北极星”大学生成长导航计划项目,通过自主体验式活动、导师分享以及专题论坛,将价值观教育与财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孵化有机融合,增强学生自我唤醒意识,明确大学学业规划目标。
学院积极搭建网络载体,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自主构思、拍摄、制作的《牛顿摆》《我的大学第一天》等一系列优秀微视频作品,在学生中赢得强烈反向。其中,讲述我院三好学生标兵林楠优秀事迹的微电影《牛顿摆》荣获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指尖正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传播工程一等奖和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央视财经频道联合主办的“厉害了,我的国”大学生原创视频征集展映活动优秀作品三等奖。
不断尝试构建工作室团建新模式,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创新工作室中建立团支部,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融入团支部建设中。学院“民族之魂”方程式赛车队团支部和“军魂班”团支部先后两批成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入选单位和参评单位。3年来,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9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和省级项目18项;共有885人次在院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51人次,省级奖项516人次。
回首过去,我院的事业蓬勃发展,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在全院师生的努力奋斗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全面落实“三个突出”战略,开创机电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信息来源 机电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 杨琨)